返回

穷途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忠良之世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薛益第一次来给赵英授课时,持盈特意牵着赵蘅到书房外头听。

    赵蘅认得出哥哥的声音,一听到里头赵英的声音响起,就开始“哥哥,哥哥”地唤,持盈帮竖指在唇边,示意他噤声,他倒是很听话,立马乖乖的不吭声了。

    等一堂课讲完,薛益从书房里走出来,就见她站在廊下,怀里正抱着已经睡着的二殿下。

    赵蘅的头窝在她的肩头,小手攀着她的肩,她站在那里,一手抱着赵蘅,一手轻轻拍着孩子的背,目光柔软得如春水一般。

    薛益看得有些失神,待她的目光移过来,他含笑走上前,低声道,“多年不见,殿下变了许多……”

    持盈目光微动,“十多年了,怎么能不变。”

    赵蘅已经睡熟了,持盈便将孩子递给了乳母,让乳母将他抱到榻上去睡。

    秋日里天高云淡,她与薛益走在园子里,风吹得庭中的树枝沙沙作响,夹杂着一些夏天遗留下的蝉鸣。

    薛益开口道,“这里真是像极了金明宫,看到了殿下,只恍惚还在当年。”

    “德寿宫本就是仿着金明宫建的,只是仿的再像,终究也不是……益哥哥,”她转头看向薛益,“这些年……你还好么?”

    薛益却问,“殿下呢,殿下过得可好?”

    持盈目光垂下,唇边浮起苦笑,“也不过是侥幸才能撑到如今。”

    当初国破家亡,至亲离散,他与她虽相隔南北,却也不过是各自艰难。

    “元元……”他声音低哑,“这些年我在北地,见了那样多的凄苦,总无数次地在想,幸而当初你不在帝京里,幸而你逃了出去,只要你能好好活着,那便比什么都好了……”

    持盈听着,心里却万般滋味。

    她当初任性溜出金明宫,是为了什么,她清楚薛益也清楚。

    当初崇宁帝与韦皇后为她选婿,挑中了薛益,起初持盈没察觉,只觉得薛益入宫的次数越来越多,后来他科举中了状元,成了右春坊谕德,当时赵郢又还住在武德殿,是以在宫中见到他的次数也就愈发的频繁了。

    薛老大人是当朝重臣,她与薛益是自幼相识,熟悉得很,即便是成日见他,倒也没觉着烦,可他性子古板老成,又是在谕德这样的位子上,难免的劝诫赵郢的同时,也时常在持盈耳边念叨,渐渐的,她就开始避着他了。

    等到后来知道了爹娘的安排,说要让她将来嫁给薛益,她不禁吓了一跳,薛益平日就像夫子一般,若真与他成了婚,那岂不是日日都要受他劝教。

    她想了想只觉得万分不愿,便使了性子逃出了金明宫,又怕被禁军给抓回来,索性就出了帝京,本想着吓一吓爹娘,让他们能收回成命,谁知她出城没多久,北契大军就已攻到了帝京之下。

    后来,她也曾想过,那时候薛益知不知道她是为了什么跑的。

    薛益那样聪明的人,又怎么会不知道呢?可若是知道了,他又会不会难过?

    听他如今这番话,分明是知道的。

    “益哥哥,当初是我任性,对不住你……”

    薛益却笑了起来,“殿下虽看着变了许多,可本性倒是一点没变。”

    无论是从前风得风要雨得雨之时,还是如今处处小心翼翼的境地,她都持着这样一份简简单单的心思,守着一颗干干净净的本心。

    时隔多年,竟还为此事为他道歉。

    “殿下,有一物,当日在康宁殿不便交付,今日入宫,我也正想将此物交给殿下。”他一面说着,一面从怀中掏出一物。

    持盈仔细一看,发觉那是个信封,等赵益递给她时,她才看到信封上那一行字:吾儿亲啓。

    信封上没有落姓名,可持盈一看那字,眼泪便已夺眶而出。

    她轻轻抽出里面的信纸,那纸同信封一样都已有些泛黄,可见有些年岁,却被人精心保管,并无一丝褶皱。

    她双手将信纸捧着,仔仔细细地,仿佛生怕看错了一个字,从头到尾将那信纸上的字句看完,左下角处并无落款,却留了一枚花押。

    崇宁朝时,许多人看过崇宁帝的字与印,却只有他身边之人,才识得他这花押,持盈伸出手,用指腹轻轻摩挲过那花押,仿佛在感应父亲留下的温度。

    她知道他为什么不落款,他怕叫人发现了这封书信是他所写,他这么小心翼翼,可其实书信里并非写了什么重要的东西,不过是在嘱咐她要珍重自己。

    持盈不停地眨眼,只害怕眼泪落到信纸上弄花了字迹,又小心地将信纸叠好,装进泛旧的信封,然后将那书信放在心口的位置,终于忍不住小声呜咽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我爹爹,爹爹他……”

    她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了,薛益看着,心疼不止,忍不住将她轻轻揽过来,持盈实在无暇计较什么,只能靠在他肩头,忍住哭声任眼泪浸湿他的衣衫。

    过了许久,持盈的情绪才稳定下来,双眼却是通红一片,声音也变得沙哑,她忽然想到什么,抬头问他,“我爹爹他为何会

忠良之世(1/4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